注重生态、低碳的生活建设
喝不到干净的水,缺水喝但体内水分仍大量排出这对人体健康有多坏的影响,不言而喻。要是一个城市也如此呢?从事水处理近30年的张辰认为,给排水系统对于城市的影响,与此异曲同工。
但两者也有不同,区别在于给排水管网等市政设施,可以不断改造、提升,以改善城市的“水健康”。作为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张辰认为,包括给排水系统在内的市政工程便如城市的血脉,应与城市“体魄”相称。
世博会期间,他10次入园,再三仔细观看来自全球的先进水处理系统,揣摩其中的理念。作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的总工程师,他有责任将生态、低碳的理念融入到上海的“城市血脉”中。
城市的“百年大计”
张辰的工作简历很简单,只有一条:1985年同济大学毕业进入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直至今天。
年邓小平向上海建设者提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要求,以及上海承办世博会,是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两大关键期。而他恰恰见证并参与了这20年上海市政设施的大发展。
这20年间,上海的市区面积扩大了至少5倍。仅在上海,张辰就主持设计了两个大型污水处理厂。然而,城市排水系统决非造几个污水处理厂这么简单。张辰 说,这是一门大学问。“无论巴黎、伦敦,还是鹿特丹、大阪,世界大城市都将城市排水系统看作百年大计。”他认为,上海已经发展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水处理 也应与之相称。
世博会期间,他不仅自己先后入园10次,仔细揣摩每一处示范区的理念和技术,还派出手下研究中心的二三十名博士,一起调研,以便将先进理念用于上海。
大阪实践区的雨水收集系统,就带给了他灵感。下大雨时,上海一直将路面积水通过泵站直接排入附近河流。其实,刚开始冲刷路面的雨水很脏,应该作为污水收 集起来。“每次下大雨,苏州河水质就会有几天下降。”可随着气候变化,近年上海暴雨增多,不往河里排,雨水该怎么办?他说,大阪就在河道下面铺设污水管 道,将雨水收集起来,就近送往污水处理厂。他认为上海也可仿效。
今年,他通过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向市有关部门提交了“建设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排水系统”的建议,希望上海将排水标准从一年一遇提高到3-5年一遇。
张辰说,上海以前的排水系统设计,显然未曾估计到今天的飞速发展,“新管网的主干管道直径将超过地铁隧道的直径,同时希望能充分利用地下20米以下的空间。”
纳入生态大视野
每到一处有水的风景区,张辰总忍不住去河道边数排水口。“排水口多,说明河道污染严重;反之,说明这里水环境保护得好。”
苏州河上曾密布工厂排污口,现在基本已全部堵上,下一步要堵上的可能是支流上的排水口,张辰透露,目前上海已经在研究相关规范。
水处理工程做得越多,张辰越感到这是一个牵涉生态的大课题。
往小处说,污水处理是否能与其他生态措施结合起来?张辰听说国外一些地区性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始将处理产生的污泥,与秸秆等废弃物一起,生产沼气,沼渣再用于田间肥料。“但我们目前还没有把污水处理放到整个生态资源再利用的大视野中去看待。”
往大处说,上海水源地在长江下游入海口,若长江中上游来水水质不断恶化,上海饮用水将从何处取?如果要长江中上游放弃一定的经济发展,这笔生态补偿怎么 算?虽然这几乎每个问题都超出了他的专业范畴,但张辰却不得不思考:不能等到万一有天,上海身处水乡却无水可饮;也决不能只靠自来水厂净化、污水厂处理。
张辰深知,“源头治理”才能事半功倍。曾经有一家小厂,偷偷将1吨未处理的工业污水直接排放进污水管道,结果造成上百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折腾了2天才恢复正常如果那1吨污水能得到及时处理,将会节省下大量成本。
另外,工程本身的环境友好、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也是张辰所考虑的。“以前,评审工程只看造价至低,后来又加上5-10年运行费用一起考虑,未来应该考量 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即废弃后的拆除、处理成本。”他承认,目前这个理念在国内的接受度还不高,而正是自己要积极推动的。
原文:http://www.sclpp.com/a/xinwenzhongxin/2013/0111/101.html